9月19日凌晨,三架俄军米格-31战机突然进入了爱沙尼亚领空,逗留了大概12分钟。
北约迅速派出意大利F-35战机进行拦截,不过面对米格-31战机2.8马赫的极速和2万米的升限优势,只能无奈地目送俄机从容撤离,爱沙尼亚也随即启动了《北大西洋公约》第四条。
俄机偏偏在这个时候出手,是不是觉得挑衅能起到某种效果?也许是想 Display个强硬姿态,表达一点不满或者要传达点信息吧。至于北约的拦截,真让人感觉挺吃力的,毕竟那架米格-31速度快得惊人,又飞得高高的,普通的拦截战机很难追上,还得靠高端装备,结果还是只能看着俄机远去,也算是“没办法”的事儿了。
12分钟内,米格-31就把F-35的脸打得啪啪响,真是厉害到不行!
波罗的海的清晨本来应该是一片平静如水的景象。
9月19日凌晨3点47分,爱沙尼亚的防空雷达突下捕捉到三个高速飞掠的目标。
操作员还没来得及核实身份,那几架目标就已经穿越边界线,直冲爱沙尼亚的领空深处。速度显示:2.3马赫,飞行位于18000米高空。
这正是米格-31战机的典型飞行参数。
北约的反应还算得上挺快的。
意大利空军的两架F-35隐形战机从立陶宛的基地迅速升空,去执行拦截任务。不过挺出乎意料的是,等F-35赶到现场时,那追击变成了陪飞。
米格-31的实力在这会儿完全展现出来,作为被誉为空中猛兽的超级截击机,它的起飞重量高达46.2吨,装配有两台D-30-F6加力发动机,速度极限能冲破2.8马赫。
更让人瞠目结舌的,是它在高度方面的优势。
米格-31能冲到24000米的高空,差不多是F-35作战高度的极限。要是俄机在这个高度巡航,F-35只能在下面仰头看,根本没办法摆出有效的拦截姿势。
用了大概12分钟的工夫,俄机几乎是在北约战机的护航下,把整个飞行给搞定了。
这可不是拦截,那是在耻笑.
更让北约尴尬的是,米格-31还能挂载匕首高超音速导弹。这种射程2000公里、速度十倍音速的武器,让整个欧洲都处于它的威慑范围之内。
技术差距此刻化为了一种心理上的震慑感。
当俄机最终决定撤退的时候,F-35只能无奈地眼睁睁看着它们远去。爱沙尼亚国防部门也坦言,这次拦截更像是一场被动的陪飞,没有太多主动性。
第四条一响,北约的集体防护就变成了摆设,完全不起作用。
遇到这般技术上的优势压制,爱沙尼亚政府反应得挺快的。
事发布到六个小时,爱沙尼亚外交部就把俄罗斯临时代办叫了过去,递交了正式的抗议照会。
让欧洲真正感到震惊的是,紧接着爱沙尼亚总理宣布的一个举措——正式启动了《北大西洋公约》的第四条。
这个条款说的是,当成员国觉得自己领土完整、政治独立或者安全受到威胁时,可以请求盟国一起商量。上次用到第四条还是在2015年,那会儿因为土耳其和叙利亚边境局势紧张。
这次谈及的对象可是俄罗斯呀。
不过,第四条一启动,实际情况就让人不得不陷入深思。北约那个最高决策机构——北大西洋理事会,确实迅速开了个紧急会,成员国代表们也都纷纷发表了强烈谴责的声明。
除了谴责之外,能干嘛呢?
其实,考虑到米格-31的技术领先,北约真没啥拿得出手的办法。
开枪吧,那就意味着直接面对可能的军事对抗。
不开枪的话,只能眼睁睁看着俄罗斯的飞机自由飞来飞去。
冯德莱恩作为欧盟委员会主席,反应挺激烈的,她直接谴责俄罗斯,还呼吁欧盟领导人赶紧批准第19项对俄制裁措施。此次制裁的核心内容就是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。
要是单靠制裁,就能阻止米格-31再次亮相吗?说实话,这未必能百分百奏效。
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专家直接指出,这种事情就是典型的灰色地带冲突表现。俄军没放炮,也没扔炸弹,只不过飞过去罢了。在国际法规的范围内,这种动作很难算作武力攻击。
第四条的启动,更多显示出一种政治态度,真正的军事反应并不明显。
这种窘境,不禁让人联想到过去那些类似的场面。
波罗的海的“邪咒”,七十年的对峙也好像没个完,好不容易想平静点,結果还是日子难过。
要说波罗的海那边的紧张氛围,这事儿可不是第一次遇到啦。
从冷战开始,这片海域一直是美苏对抗的前线舞台。1983年,苏联战机在这片海域附近击落了一架韩国民航客机,那场惨案也就在这儿发生的。
那次事故导致269人遇难,成为冷战时期最严重的民航悲剧之一。
1991年,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后,这种对峙的局面不但没有缓解,反倒因北约向东推进变得更加顽固。加里宁格勒,这块俄罗斯在欧洲的小飞地,成了新的冲突焦点。
俄军的战机如果要从本土飞到加里宁格勒,就得穿越波罗的海三国附近的空域。
只要航线稍微变动一下,就很容易被认为越界。这种地理上的劣势,早就注定了双方冲突不断。根据北约东翼防空司令部的统计,2020年俄机靠近北约领空的情况有47起,到了2024年,这个数字已经涨到89起。
增长幅度差不多涨了一倍。
芬兰空军的数据显示得更吓人,2025年以后,芬兰拦截俄军飞机的次数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。
这波提升可不是偶然蹦出来的。
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挺清楚,一方面是想表明自己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影响力,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北约东翼的防守缺口。每次进行试探性飞行,都是在给北约的反应系统增加压力,检验应对能力。
北约应对的办法也挺明白:一方面不能显得软弱,另一方面又不易反应过头,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局势。
这种拿捏得刚刚好的本事,反倒催生出一个怪现象:两边都在忍让中找机会,在对峙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。不过,问题是,这份平衡越来越摇摇欲坠。
与此相比,中日东海的类似摩擦事件才发生了12起。
如今,波罗的海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敏感的空中区域之一。
老话说,类似的循环真挺难打破的,这点历史上早就证明了。
那条底线变得不够清晰了,要是再这样下去,说不定就会引发点不该有的冲突。
要是这样的僵持再持续一段时间,后果可能就难以预料了。
欧洲的智库最新出的一份报告说,空中碰撞的风险又增加了25%,这是因为空域里不断的摩擦导致的。这个数字一看就觉得挺吓人的,反映出两边都在危险的边缘挣扎,碰碰碰碰,谁都不敢掉以轻心。
俄军偏向选择米格-31而不考虑其他型号,明显显示出他们想要达到最大化心理威慑力的明确目标。
这种飞机,不光速度飞快,还能搭载战略级别的武器。只要出现在北约的领空,传递的信号就特别直白:我不光有这个能力,还打算用它。
不过,威慑的效果也是双向的。
北约打算到2026年在波罗的海一带搞个新的雷达预警系统,调动丹麦、法国之类的国家军队来加强东部的防御力量。这样一来,增加军事投入,估计也会让俄方不得不更硬气地反应。
军事专家觉得,这安全困境可能会越滚越大,陷入一个恶性循环。
一方越加强防守,另一方就会把这当成威胁,结果反而会采取更激进的应对措施。这种不断升级的对抗方式,过去也屡次引发意外的冲突。
更让人担心的还是技术上的问题。
现代战机的反应时间用秒来衡量,飞行员应对突发状况的决策空间非常有限。当两边的战机在高速飞行中靠得那么近,哪怕一点点的误判,都可能导致擦枪走火的危险。
2022年,北约的战机曾用民航客机作为掩护,偷偷靠近俄罗斯的领空。这种危险的作法,把俄方的防空系统都吓得不敢轻易开火。不过啊,这招聪明归聪明,实际上也大大提高了误判出错的可能性。
如果冲突的频率持续增加,到2026年,或许会迎来更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局面。
要摆脱这个难题,不光得靠技术的改善,还得革新体制。比如说,建立空域边界的实时协商系统,设立避免误会的沟通热线,这些事都算当下的头等大事。
而目前的政治氛围这么一说,双方坐到一块儿谈判的机会几乎是没有啦。
要说的话,波罗的海或许会变成类似柏林那样的对峙新前线,而空中摩擦变得正常化,恐怕会彻底改变整个欧洲的安全格局。
结语
技术本身的优势正在改变威慑的玩法,老旧的集体防御体系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。
波罗的海上空的摩擦变得频繁,欧洲的安全格局正在经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剧烈的变动。
遇到这种新式的威慑手段,北约到底是该硬刚一把,来个强硬回击,还是得留点底线,选择克制呢?其实,这个两难的局面确实挺难拿捏的。要硬刚的话,可能会激化冲突,让局势进一步紧张,但如果太软,有可能让对手得寸进尺。反之,保持克制能避免局势失控,可也可能被认为软弱无力。总得来说,挺考验智慧的一个抉择,怎么平衡实力与局势,找到既能维护自身安全又不引火烧身的办法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#热问计划#
威海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